
喂养旧院黑鸡。
在大巴山腹地的万源市石塘镇1.2万亩松林中,20万只旧院黑鸡正在满山飞驰。这些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黑凤凰”,如今能成为中国土鸡中的“网红”,核心密码藏在一群扎根深山的人身上——正是他们的远见、创新与坚守,让旧院黑鸡蜕变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黑凤凰”,书写下人才领航产业的鲜活篇章。
人才领航:从“讲台”到“鸡场”的破局之力
2007年,村小教师刘晓岗的一个决定,为万源旧院黑鸡产业按下了“重启键”。当多数人还将旧院黑鸡视为“土货”时,刘晓岗带着对乡土的熟稔与对市场的敏锐,毅然辞职养鸡,立志让黑鸡飞出大山。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对产业潜力的精准预判——他深知旧院黑鸡“世界稀有、中国独有、万源特有”的稀缺性,更看清了生态农业的未来趋势。
创业路上的风浪,恰恰成了人才韧性的试金石。鸡瘟一夜卷走4000只鸡,禽流感让1.8万只鸡滞销,正当困局难破时,万源市《鼓励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办法》为他送来政策暖流——资金扶持解燃眉、土地保障拓空间、税收优惠减负担。
政策是助力,但真正撕开缺口的,仍是人才的破局之力。刘晓岗深知“单打独斗成不了产业”,他创新推出“保底分红+利润分成”机制,此举如磁石般吸附各方人才:一名博士被他“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领衔技术研发;两名硕士为共筑产业梦的理念而来,专攻市场分析;七名本科生冲着“让黑鸡飞遍全国”的目标,深耕电商运营……这支“养鸡军团”各展所长,用大数据校准投喂时间,让养殖跳出“看天吃饭”的旧模式;研发出麻辣鸡块、即食黑鸡汤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将“卖活鸡”的单链条,拉成“卖附加值”的产业网。
如今当初面积仅3亩的小养殖场,已蜕变为占地1.2万亩的林下养殖基地,成为拥有省级“蛋鸡标准化示范场”“高新技术企业”等头衔的产业高地。旧院黑鸡更是获得“国家有机产品”称号,并通过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双认证,真正从“深山珍禽”变成“市场宠儿”。
人才破圈:从“养殖场”到“生态圈”的创新之策
“养殖只是起点,让产业成为生态圈才是目标。”刘晓岗的这句话,道出了人才对产业边界的突破力。当传统养殖还困在“出栏—销售”的单向循环里时,他带领团队跳出惯性思维,为单一产业链注入“共生基因”,推动产业向生态圈跃升。
刘晓岗和他的“养鸡军团”重新规划1.2万亩松林,构建起“三养三种一游一加工一直播”的生态综合体。林下养殖黑鸡、中蜂、黑猪,粪便为坡地种植的富硒茶、高山果蔬、中药材提供有机肥。作物秸秆与加工废料反哺养殖,形成“种养循环”的生态链。林间设“鸡地探险”“亲子捡蛋”体验项目,让生产场景转化为消费场景。这步棋,是运营团队对“生态协同”的精准设计,让山林从“单一养殖场地”变成生产、加工、文旅环环相扣的共生载体。
真正让生态产业“活起来”的,是架在松林中的12个直播间。团队在抖音、视频号实时直播黑鸡散养日常,推出消费者线上选鸡、远程看成长、出栏后可配送的“云上认养”服务。这一直播模式吸引130万粉丝关注,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更带火了周边民宿、农家乐。每到周末,通往基地的山路挤满自驾车,游客在林间捡蛋、茶室品茶,临走时拎着黑鸡礼盒,形成“养殖带加工、加工带文旅、文旅带农户”的辐射效应。
如今,当地的“鸡舍别墅”成了小红书、朋友圈的刷屏地标,旧院黑鸡农业园区的落地建成,更是辐射3个乡镇、带动3600余农户融入产业链,让“单一养殖”真正蜕变为“多元共生、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人才聚能:从“一只鸡”到“全链条”的深耕之功
旧院黑鸡产业能从“单点养殖”长成“全链生态”,核心是对“产业纵深”的持续深耕。刘晓岗不满足于“养好鸡、卖好鸡”,而是用专业能力打通科研、标准、联农等关键环节,让产业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在科研上,刘晓岗带着团队主动对接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团等高端人才资源,联合研发出“中药防疫+智能温控”系统,让黑鸡存活率提升15个百分点。同时,借助政府搭建的校地合作平台,成功与浙江海洋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科技项目攻关,打造出“黑鸡主题研学基地”,编制完成《达州市林下养鸡技术规程》,为行业建立标准。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路。”刘晓岗始终保持“联农带农”的初心,推出“统一供苗、技术、防疫、品牌、销售,农户分户养殖”的“五统一分”模式,带动300余户农户每户年均增收超4000元,昔日荒坡上的鸡舍,成了村民的“致富车间”。
如今的万源,正以“政府搭台、政策赋能、产业聚势”的全局思维,立足资源禀赋,将旧院黑鸡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形成“养殖筑基、加工增值、文旅赋能”的全产业链生态。周照轩的碧源合作社专攻高端林下养殖,胡云海的农场以“采摘+观光”打响品牌,刘强光深挖黑鸡饮食文化……养殖大户的规模化经营、加工企业的精深研发、周边农户的跟随养殖,共同托举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乡村振兴产业图景。
从刘晓岗等“新农人”的创业火种,到3600余农户嵌入产业链的燎原之势,万源市始终以“系统化思维”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同频共振,持续优化人才生态,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助力“黑凤凰”真正成为撬动县域经济转型、实现共同富裕的“金杠杆”。
□文/图 记者 冯津榕 通讯员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