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仁板凳龙在文博会四川展馆展演现场。
“安仁板凳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诞生与传承承载着一段厚重的移民文化记忆。明末清初“湖广填川”的浪潮中,这一民俗艺术由湖南籍移民带入达州东部经开区安仁乡。
在漫长岁月里,来自湖广地区的移民带来了家乡的文化基因,与当地的巴楚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与交融,安仁板凳龙也在这片土地上逐渐落地生根。三百余年来,安仁乡民将其融入年节庆典、丰收祭祀等重要活动,通过一代代人的演绎、改良与创新,让这一原本朴素的民间技艺,最终蜕变为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舞蹈,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承载乡愁与文化的鲜活载体。
从工艺到表演,“安仁板凳龙”的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先民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堪称“一器多意、一舞多韵”的民间艺术典范。在材料选择与扎制工艺上,它坚守着传统的象征体系:以玉米壳、稻草、麦草、高粱秆、苎麻五种源自田野的作物原料手工扎制,五种材料对应“五谷”,暗藏“五谷丰登、岁岁有余”的祈愿;将寻常板凳的四条腿巧妙化作龙爪,借“四”之数寄托“四季平安、顺遂安康”的祝福;表演环节则固定由三名男性舞者协作完成,“三”的人数设定取“三阳开泰、吉祥亨通”之意,尽显民间文化的巧思与温度。
作为集舞蹈表演、传统工艺、打击器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安仁板凳龙”的魅力更在舞台演绎中得以展现。表演时,多名舞者默契配合,或托举、或翻转、或腾跃,板凳化作的“龙身”在舞者手中上下翻飞、灵活穿梭,时而如游龙戏水,时而如蛟龙腾空。
如今的安仁乡,安仁板凳龙与安仁柚、安仁话并称为“安仁三绝”,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安仁文化,安仁板凳龙使其成为研究“湖广填四川”这一移民运动的珍贵“活化石”,吸引着众多学者前来探寻历史的脉络与文化的传承密码。
□文/记者 魏华 图/谭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