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被土地诅咒与救赎的灵魂 ——亦谈电视剧《生万物》宁学祥的形象塑造 版次:06  作者:  2025年09月12日

那晚追完央视八套播出的《生万物》最后一集,剧情徐徐落幕,心中却有一方土地悄然苏醒。我脑海中反复浮现出宁学祥肩挎粪筐在乡间小路上蹒跚独行的身影。这部“八黄”热播大剧以沉静而磅礴的叙事节奏,将“土地”这一最古老、最深厚的意象,重新推至观众视野的中心,引发观众广泛赞誉与热烈讨论。

在我看来,这部改编自著名作家赵德发小说《缱绻与决绝》的年代剧,不仅讲述了沂蒙山区土地变迁与世代农民对土地难以割舍的眷恋,更剖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份与土地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深沉联结。尤其由老戏骨倪大红扮演的老地主宁学祥这个人物,以其有血有肉、复杂多面的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突破了以往影视作品中对地主形象的脸谱化表达,生动展现出一个被土地诅咒又被土地救赎的灵魂,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完成自我撕裂与重生的过程。

节俭与抠门:

一个土地拥有者的生存哲学

站在编剧的角度,我非常理解《生万物》的编导团队,一定是在尊重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的基础上,着眼于放大影视艺术手段的优势,才对原著小说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了大胆而谨慎的改编。虽然也有观众对改编持不同意见,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以为对宁学祥这一人物形象的再度塑造,是《生万物》最出彩的一笔。编导团队对宁学祥这个角色没有亦步亦趋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宁学祥的人设进行了调整,尤其对他在小说中死于村民乱棍下这个太过血腥暴力的悲剧结局,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处理,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更加生动典型,成功实现了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的流畅转换,也让一个抠门地主的行为逻辑更符合其生存哲学。

纵观宁学祥的一生,就是一场对土地的漫长执念,一个活生生的守财奴形象跃然于屏。不是吗?一个坐拥几百亩粮田的天牛庙村大地主,却时常挎着粪筐到处转悠拾捡牛粪。这一反复出现在剧情的画面暗含编导的用心,极具象征意义,这种强烈反差的镜头语言充分展现了一个另类的土地拥有者对土地的病态痴迷,已深入骨髓,病入膏肓,真实映照出旧式农民对土地资源极致利用的生存哲学。宁学祥的节俭与抠门、小气吝啬、六亲不认,在催租逼债时的铁石心肠,铁算盘打得噼啪作响等细节刻画,其背后隐藏的却是深深的恐惧——他亲历过饥荒,尝过饿肚子的滋味。因此一方面他必须节俭每一粒粮食,拼命囤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忍痛以重金购置武器,让儿子领着家丁守家护院,本质上是一种生存焦虑的极端外化。

土地的囚徒:

守财奴的性格逻辑

“地是命根子啊。”这是宁学祥常挂嘴边的话,折射出他对土地走火入魔的执念。对于一个土地拥有者而言,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财富象征,更是活在俗世的全部意义。剧中多次运用的对比蒙太奇,让我们看见一边是贫苦佃户无米下锅、逃荒者饿殍遍野;另一边是宁学祥独自徜徉于堆满粮食的自家仓廪,眼神与呼吸尽显陶醉与满足——这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强化了揭示土地占有者与佃农之间的阶级矛盾与争夺土地带来的人性扭曲。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宁学祥活在一个兵荒马乱、土匪横行、赋税沉重、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却浑然不知土地革命运动早已风起云涌,腐朽没落的反动政府正逐步走向衰落。土地注定不再是延续千年的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地主对土地拥有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但宁学祥仍然像一只鸵鸟埋头不顾,如此这般地因循守旧,固执己见,注定了他沦为土地的囚徒,难逃悲剧的宿命。

宁学祥的性格逻辑一以贯之——因经历过匮乏,所以恐惧失去;因恐惧失去,所以疯狂囤积;因疯狂囤积,愈发自私冷漠。他就这样被自身逻辑困在无止境的循环中。《生万物》借宁学祥这一角色,深刻探讨了土地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土地本应滋养生命,却在旧时代制度和封建伦理的扭曲下,反而成了禁锢人性的枷锁。

大义“捐粮”:

拯救全村亦救赎自我

在《生万物》的乡土叙事中,编导团队未用简单的“善恶”之分来塑造宁学祥的形象。女儿绣绣出嫁前夕,被土匪绑架索要五千大洋赎身,他不但舍不得卖地筹款救回绣绣,还为了留住费家的五十亩彩礼田,居然一顶花轿将小女儿苏苏顶替绣绣送入费家洞房。他的冷漠与无情保住了土地,却导致了父女关系破裂,落得众叛亲离——这也是他后来担心孤独终老,一反抠门之风,愿意拿粮食作筹码、用物资作诱饵,迎娶年轻美貌的银子,不顾其身后五六张饥饿大嘴的心理动机和助推剂。

当日寇铁蹄踏碎村庄宁静,枪声取代田园牧歌,宁学祥固守一生的价值体系陡然坍塌。日军强占宁家五百亩土地充作军供农场,答应他留下一小块土地种粮自给。他本以为贿赂了保长,就能明哲保身,保住最后一点收成,不料绣绣与大脚等人在日寇收割粮食前,组织村民提前抢收并制造“天火烧田”假象。日军识破后恼羞成怒,大开杀戒,以死威逼村民交出粮食,不仅当场枪杀宁学祥二弟宁村长,继而欲屠全村。千钧一发之际,彻底绝望的宁学祥幡然醒悟,面对日军的枪口挺身而出,以自家存粮拯救了全村百姓性命,也完成了对自我的终极救赎——无疑,这是守财奴宁学祥的人生高光时刻,他也因这一壮举最终获得女儿绣绣的原谅,得以与家人和村民和解。

宁学祥的一生充满矛盾与张力,是旧时代地主阶级的典型缩影。他的故事触发了观众对人性的善与恶、亲情与土地、个人私利与民族大义的深层思考,也揭示出《生万物》的深刻主题:土地的命运,即家国的命运,更是民族的命运。当外敌入侵,战火肆虐,土地沦为焦土与战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何来家?没有家,何来地?这种生死攸关的极端环境下被激发出的民族抗争意识的觉醒,正是泱泱华夏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不败的强大民族基因。

宁学祥的救赎人生最终传递的是和解与希望。

宁学祥的故事超越了善与恶的简单道德评判,《生万物》告诉我们:最固执的守护者,也可能成为最彻底的放弃者,关键在于是否遭遇足以震撼灵魂的转折,是否看见更高远的人生价值。土地的意义不在于占有,而在于滋养生命;财富的价值不在于囤积,而在于与人分享共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和发展,都不能切断我们与这片养育之地的精神联结——这是老地主宁学祥用一生悟出的道理,或许正是《生万物》编导团队带给现代观众的一点启示。

□曹文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23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113 蜀ICP备120138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