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薅草锣鼓 谢兴双 摄
薅草锣鼓作为川东独特的农耕民俗,诞生于劳动的热土,服务于劳作的艰辛,升华为艺术的瑰宝。2008年6月,宣汉县“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一
志书里的薅草锣鼓,记载于《民国版·宣汉县志》。为重现这一独特劳动艺术的全貌及其蕴含的民间智慧,现摘录相关内容(括号内为作者备注——编者注)。
“初次践泥(下田踩泥),继则拔草(薅草),拔草时已长夏矣。水蒸日炙,鞠躬指掘,劳倦易生,鼓之舞之,于是有薅秧锣鼓之组织。先期召集俦侣(帮手),少则三四十人,多或百许人,亦有闻风自至者,旷野平畴,按亩分布。公推二人,一击鼓,一击锣,亦有推三人者,则一钩马锣也。堂堂咚咚,并奏齐鸣,间之以歌,小说若《封神》《西游》《水浒》《三国演义》《平山冷燕》及《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故事若《王三槐》《冷天禄》《袁廷蛟》及桂大人(桂涵)、罗大人(罗思举)等(皆为宣汉当地历史人物),随从所欲,旋编旋唱,此倡彼和,夸多斗捷。时而驳诘(辩论),时而呗诵(吟诵),时而嘲讪(调侃),时而谦让,时而邪许,时而吁嗟叹息。如是者一歇、二歇,恐其气衰而倦也,则以抢彩(指游戏竞赛)激励之;恐其时久而饥也,则以点心餍饫之(吃点心充饥)。行行且止,若往而复,至夕阳西下时,又为辞神、送神之曲……统名之曰‘薅秧歌’,唱歌者曰‘歌牌子’或‘歌头’。”
这段记载,为我们复原了一幅川东农耕社会的生动画卷,展现了先民们在艰苦劳作中创造欢乐、凝聚人心的场景。
二
田野间的薅草锣鼓,是宣汉县土家人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应对特定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结晶。
在峰峦叠嶂、地广人稀的巴山大峡谷,如今居住着近7万土家人。过去,那里主产苦荞、玉米、高粱、洋芋以及少量水稻,土家人在贫瘠的山地上刀耕火种,为了提高薅草的效率、驱散劳作的疲惫、震慑糟蹋庄稼的野兽(猴群、野猪、狗獾等),薅草锣鼓应运而生。
在龙泉、渡口、三墩、漆树等土家族乡,以及前河流域众多乡镇,年逾六旬的老人大多亲历过田野间锣鼓喧天的盛况。20世纪80年代土地包产到户后,每逢玉米薅草时节,主家以“换工搭伙”方式,请来薅草人工和锣鼓师傅(打鼓匠)。锣鼓师傅二人或三人,各执锣鼓乐器,站在田埂的高处,自编歌词,锣鼓伴奏,为田垄间挥锄除草的队伍呐喊助威。
锣鼓师傅中的领唱者称作“歌牌子”“歌头”或“歌师傅”。“歌师傅”不仅要甩开膀子擂鼓,更要扯起嗓子“叫歌”,时刻督促薅草者专心锄草,有“一鼓催三工”“请好一个歌师傅、胜过十个劳动力”之说。锄头在乐声中起落,杂草应声而倒。
薅草锣鼓的演唱流程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包括“请堂”(上工前在主人家院坝唱,敬神请神)、“说歌头”(上午、下午开工及歇气后复工时唱的开场白)、“刷露水”(上坡前往工地途中唱)、“立五门”(唱东西南北中方位)、“亮五门”(唱金木水火土五行)、“煞号子”(上午、下午劳作中及临近歇气时唱)、“拆五门”(完工前唱,与“立五门”对应)、“辞神”(完工后在主人家院坝唱,送神谢神)等。
今年79岁的彭千学,家住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他是薅草锣鼓非遗传承人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他在田野间领唱了三十载,又在舞台上演绎了三十载。老人张口就能“念唱”出上坡开鼓时的“说歌头”:“锣圆鼓圆,挎在胸前;老者少者,细听我言。神农植下五谷,虫蝗忽然发现;天子无法可治,许下贺功良愿;招集天下歌郎……歌长唱了三日,虫蝗忽然不见……唱歌就从那时起,肉口流传到今天。”
三
舞台上的薅草锣鼓,源于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农村生产不再以助阵薅草,这种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从广阔的田野间搬向聚光灯下的舞台。
2013年12月21日晚,由宣汉县土家族薅草锣鼓改编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生活抿抿甜》,亮相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我要上春晚》特别节目《直通春晚》,这是当年唯一代表四川省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选拔的节目,标志着薅草锣鼓成功从地方性民俗文化,昂首阔步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
宣汉县高度重视薅草锣鼓的保护与传承,成立薅草锣鼓培训班,培养后继人才。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巴山大峡谷景区常年举办“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赛歌会,并将其打造为川渝非遗交流展演的重要平台。赛歌会已成功举办十四届,不仅成为当地文旅深度融合的靓丽名片,更极大地促进川渝两地及兄弟县市区间非遗项目的交流,为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近年来,传承人群体积极探索服务当代的新路径,成立“非遗技艺·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志愿服务宣讲队,利用空闲时间,到各个乡镇开展活动,巧妙地将党的创新理论、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乡风民俗融入唱词,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时代强音和正能量,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既是热闹的民俗活动,更是对传统农耕社会的赞歌。虽然舞台表演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再现田野间“从早唱到晚”的悠长韵味,但艺术家们将最精华的锣鼓节奏、高亢唱腔、独特仪式和劳动意象进行浓缩展现,让其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
古老的“鼓韵锄声”,已成为宣汉县乃至川东地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它承载着川东地区悠久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必将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独特的魅力。
□冉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