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到重庆石柱去,奔着一首歌,奔着太阳出来的惊喜,奔着喜洋洋的心情。
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中国人特别喜爱的一首民歌,歌声是悠远的,喜洋洋的旋律是永恒的。
石柱是歌声最先飞扬的地方。
“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书上的话。
“人到桥头自然值”,这是重庆近些年流传的一句话,说的是石柱县桥头镇,一个古老的土家族古镇。
踏入桥头镇的土地,迎接我们的不是太阳,而是一个夏日午后的雨天。雨打花伞,雨打芭蕉,雨打瓦屋,雨打我们的心情,唰、唰、唰……
庄稼花香,果香,蔬菜香,野花香,空气中是淡雅的清香,这是乡村的味道,乡村很安静,我们的心也很安静。
“再别康桥到啦!”
“再别康桥”,在瓦屋村,这不是徐志摩的诗,而是一方美丽的院落。
向上望去,淡黄色的土墙,淡黄色的吊脚楼,青瓦的屋顶,雨打青瓦,瓦上生烟,一幅特别美的画面。
桥头人告诉我,这里原来是瓦屋村的小学。黑板还在,古槐树上的铁钟还在,只是听不见琅琅的书声,看不到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屋檐下有不少学生,他们来自西南师大附中,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画板。“管家”说,刚劝走了两批学生,这里已经不能摆放更多的画板啦,这群学生来了五天,大家都不想走。
站在那些写生的学生身后,看他们作画。坐在院中任何一个角落,眼前都是风景,都有记录在画布上的激情。
“再别康桥”很宽、很美、很安静,除了原瓦屋村的小学,周围的几户农户房子都让老总买过来或者农户以老房子入股,建起了别具风格的民宿。每一幢民宿,民宿里的每一间房子,都用土家语取名:社尼侘(你们好)、那梦尕(吃一餐)、阿舍巴日(请跳舞)、阿哥德(朋友们)……
一字一句学着土家族的语言,看着土家人那些风车、天井、织布机、牛角号、油纸伞……眼前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是土家人曾经的故乡,这也是土家人未来故乡的样子。
太阳出来喜洋洋,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院中立着一支很高的黄色笔,从笔下伸出一条曲曲弯弯的白色线条,大家称这是“行走的线条”。沿着那根白色的线条,走过青石板路,就可以走完整个“再别康桥”院落。
沿着向上的白色线条,走过昆虫屋、手工馆、陶艺雕塑馆、生态屋、星空课堂、屋檐下烤土面包的土灶等,屋子里飘荡着淡淡的藏香,院中花坛里种着薄荷草和迷迭香,空气中弥漫着它们的味道。屋檐下、天井边、阳台上、水井旁、菜园中,都是三三两两的学生,支起画板,调着色盘,舞动画笔,他们是这片院落的主人,他们是这方山水的记录者,在这个村庄,他们已经住了好几天,没有一个人想走。
二
太阳出来啦!
这不是歌声,是喊声!
站在瓦屋村的高处,这里修建了一处很宽大的观景台,观景台四周都坐着很多写生的学生,他们的画布上是雨雾中的村庄和藤子沟水库。太阳出来了,云雾飘向山尖,村庄、水库、庄稼、鸟鸣、歌声,都像刚洗过一样,特别清新。学生们抓紧取下画布,他们要换上新的色彩,新的构思,用画笔记录这一切。
桥头,如果从地名上望文生义,这应该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事实上,桥头很大。
桥头多山,方斗山,七曜山,赵山,瓦屋山,马鹿山,五山环抱着桥头,在风水先生那里就是“五马归槽”,五马归槽描述的是马,传达的是丰衣足食的信号。
桥头多水,龙河,中益河,野合溪,楠沟,藤子沟,悦崃河,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小溪,让大山环抱中的桥头,成为大山怀抱中的水乡。
桥头多桥,有河必有桥,桥头镇的河上有多少座桥,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也说不清楚,那些桥都在今天的藤子沟水库水波之下,连同桥头坝上那著名的“三多桥”。龙河长高了,桥头大地上所有的河都跟着长高了。今天的桥头,没有曾经到处是桥的景象,多子,多福,多寿。桥头人说,大地上的桥都是“三多桥”,三多桥永远在桥头人的心中,这也是这方土地取名为“桥头”的原因。
桥头人在龙河两岸修了两座塔。一座叫白塔,镇水;一座叫乌塔,镇火。塔立两岸千年,守望桥头千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风调雨顺,“不愁吃来不愁穿”的美好愿景,直到今天才终于实现。
桥头的昨天在水波之下,桥头的未来在水波之上,一汪水闪亮桥头。桥头镇共有7个村庄,环湖的4个村庄已划入“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它们既是桥头的村庄,也是国家的村庄。
“人到桥头自然值”,这是桥头的价值,这是游客的值得,一点也没夸张。
俯瞰藤子沟水库,白塔和乌塔站在山上,倒映在湖中,那是一幅特别美的画面,一批批画家和学画的学生走进龙河,双塔的画面是必须要带走的。
往后往上望去,我们所站的观景台不是瓦屋村的最高处,瓦屋村的最高处在瓦屋山顶,那里有白云在飘荡,那里有山鹰在飞翔。
流连太久,我们把喜洋洋的太阳看到了离山还有竹竿高啦,不敢往上。
走下山去,今晚枕梦何处?电话打到镇上好几家民宿,我们还在静待佳音。
三
电话来啦,说“半山泮水”空出了几间房,说是几个音乐人临时接到通知要参加一个很急的活动。但愿这是一个真实的理由,我们在桥头的几个村庄民宿都找不到房子,只好惊动市委宣传部驻桥头镇帮扶工作队,他们带着23个帮扶成员单位把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改版为艺术的村庄,我们确实也希望得到他们的帮扶,但愿我们没有惊动别人的梦!
“半山泮水”所在的村庄有一个特别大的名字:长沙村。龙河流过村庄,河水平稳,积沙甚多,人们习惯称这段龙河为长沙河,村庄得名长沙村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抄袭湖南长沙的意思。
“半山泮水”在藤子沟水库边,坐在民宿挨着水库边的凉亭上,脚就可以浸到清清的湖水中濯足。老板谭鑫的老家就在长沙村一组一处叫堰口的地方,他家的房子连同堰口这个地名都沉入了水波之下,遂就近后靠修建房屋。几年前,谭鑫回乡,看到村里冒出很多民宿和餐馆,到村里玩的游客和写生的学生很多,就约了几个朋友,推倒原来的老屋,在镇上的帮助下,开起了这方叫“半山泮水”的民宿,让村里的人在民宿打工。
夜幕降临,满天星星,刚下过雨,星空像刚洗过一样,格外清亮。天上是星空,水中是星空,清风吹来,是那种久违的田野的味道。谭鑫在水边修建了很多亭子,为到村里写生的艺术家,为到水边看水的游客。
一阵风吹来,有淡淡的咖啡香。谭鑫说,村里开了好几家村咖。离他们民宿最近的村咖叫“墨禾村咖”,经营这家村咖的是回到村里的两个大学生。
“太阳出来啰嘞,喜洋洋啰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上山岗哟喝……只要我们啰嘞,多勤快啰啷啰,不愁吃来啷啷扯哐扯,不愁穿哟喝……”
歌声从山坡上飘起,如金纱般轻柔地洒落在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上,那熟悉的旋律混着清晨的鸟鸣,在山川间回荡。
在桥头,如果说清清的龙河水可以濯足,那么古老的啰儿调就可以濯心。
桥头就是一方濯足濯心之地。
走出半山泮水,我们看见一个大爷赶着羊群走向山坡,歌声是从大爷口中飞扬开的。
山坡下突然出现很多画板,画板前是写生的人,画板对着山坡、朝阳、薄雾、羊群,画面真的很美。桥头人告诉我们,全国有上百所艺术院校与桥头的几个村庄签订了艺术创作的协议,他们要在这里播种艺术的种子。
今天的乡村都在改版,一方“一碗土一碗米”生长庄稼的村庄成为人们向往的生长“艺术”的村庄,艺术唤醒了古老的村庄,桥头人用“艺术写生、特色民宿、农特加工、休闲旅游”四支画笔,让桥头镇的村庄改版,推门闻香,移步换景,这是一个谁也不敢预测的改版,这是守望千年的白塔和乌塔的惊喜,这是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幸福,这是一个村庄史无前例的升华。
这方山,这汪水,桥头就这样让人“盯”上啦,盯的是乡愁,盯的是风景,盯的是未来,盯的是艺术。
乡村开满庄稼花,乡村也开满艺术花。
“走了一山啰嘞,又一山啰啷啰,这山去了啷啷扯哐扯,那山来哟喝。只要我们啰嘞,多勤快啰啷啰,不愁吃来啷啷扯哐扯,不愁穿哟喝……”
这个地方叫石柱,这个地方叫桥头。
往前走,阳光正好。
□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