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四链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 达州残疾人就业增收路越走越宽 版次:03  作者:  2025年09月12日

达州市残疾人政府雇员入职座谈会。

陈小龙为员工发放分红。

指导新入职公益性岗位残疾人工作者业务。

残疾人就业巡回招聘会现场。

达州水务集团员工指导新入职残疾人员工业务。

就业,乃民生之本,更是残疾人群体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路径。近年来,达州市将残疾人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真抓实干”破题、“精耕细作”筑基,通过强化政策落地、优化技能培训、做实就业援助,持续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质效。

在此基础上,达州聚焦“就业有岗位、上岗有技能、在岗有保障”核心目标,创新构建“就业援助链—政策保障链—技能提升链—典型引领链”四链融合工作体系,精准打通残疾人就业“找岗难、适配难、稳岗难”堵点。2024年以来,全市新增残疾人就业2000余人。如今的达州,正以全链条帮扶模式,让越来越多残疾人凭借一技之长站稳岗位,在人生逐梦的旅程中彰显个人光芒。

就业援助链

从“送岗上门”到“贴心服务”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不仅聚焦体制内岗位供给,在全国率先推动市级四大班子机关招聘残疾人雇员,进一步拓宽公务员、事业单位、政府雇员及国有企业岗位渠道,为残疾人搭建稳定就业平台;更着眼全市残疾人就业需求,面向社会广泛挖掘岗位资源,全方位、多维度帮助不同群体残疾人解决就业难题。

针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市国资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及各县(市、区)创新推出“定向招录+岗位储备”模式,仅2025年就开发国有企业岗位23个,以此撬动社会广泛参与,推动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同时,达州积极开展多样化专项活动与巡回招聘会,给更多残疾人提供贴心服务。今年1月24日,市残联、市人社局、市司法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专项活动在达州东部经开区麻柳镇开展,设置“求职坐诊”窗口提供职业介绍与岗位匹配服务,开设“法律门诊”由专业律师解答劳动权益保障、婚姻家庭等问题,现场还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100余册,解答群众咨询30余人次。

“此前对残疾人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了解甚少,此次通过讲座和咨询,不仅知晓了可享受的政策,还学会了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参加活动的肢体残疾人尹家平说。

今年3月27日,达州市残疾人就业巡回招聘会走进万源市,29家爱心企业带来康复医疗、食品加工、皮具制造等行业600余个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吸引200余名残疾人到场求职,收到简历100余份,26人与企业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一直想找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此前因身体原因屡屡碰壁,这次招聘会提供了众多选择,我已与一家公司开始洽谈。”肢体残疾人王先生说。

据了解,2024年以来,全市共开展残疾人就业巡回招聘会8场,吸引900余名残疾人现场求职,达成就业意向240人。

为切实帮助残疾人失业人员就业,达州始终以“急难愁盼”为导向,深化“量体裁衣”式服务:梳理登记失业人员与残疾人实名信息,建立“一人一档”动态台账;元旦、春节期间,派出8个慰问组深入7个县(市、区)和两个市直园区,对年龄较大、残疾程度重、失业时间长的人员开展入户走访,面对面宣讲政策,一对一提供职业介绍、心理疏导服务;为非扩权县购买意外保险的重度残疾人“送保上门”,帮助他们应对生活风险。

“我们不仅要帮残疾人找到工作,还要听他们的想法,让政策更合民心。”据介绍,去年以来,达州召开了残疾人政府雇员“迎春”慰问及稳就业工作调研座谈会,深入了解残疾人政府雇员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收集其对残疾人稳岗就业的意见建议。“这些意见建议前瞻性、可操作性强,将专题研究、积极吸纳,让惠民政策更顺民意,增强残疾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策保障链

从“单向扶持”到“双向共赢”

“以前总觉得招聘残疾人是‘给自己添麻烦’,现在算清‘政策账’才发现,这根本是实实在在的‘香饽饽’。”8月28日,达州高新区某气体生产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指着车间入口新修的无障碍坡道,向记者展示企业的“残疾人友好改造”成果。

走进生产车间,5名肢体残疾员工正坐在定制工位上专注分拣气体阀门零件——他们面前的操作台比普通工位低30厘米,精准适配轮椅高度,脚下还加装了防滑踏板;车间角落的应急通道旁,贴心设置的扶手确保员工安全通行。“这些无障碍改造,政府按政策全额报销,我们没花一分钱就完善了设施。”该公司工作人员说。

2024年以来,达州市残疾人就业服务部扎实开展“走访拓岗专项行动”,深入全市企(事)业单位摸排用工需求,通过“建台账、宣政策、优匹配、设岗位”四步举措挖掘残疾人就业岗位:工作人员走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助残社会组织,摸清企业用工底数并建立动态台账;针对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就业保障金减免、涉残税收优惠等政策开展集中宣介,结合残疾人就业典型宣讲,打消企业顾虑、激发招聘积极性;根据企业岗位要求与残疾人身体特点,细化招聘条件并精准推荐劳动者;鼓励企业结合行业特性增设适残岗位,定向吸纳残疾人就业。

“今年4月,公司主动联系市残联,一次性招聘了8名残疾员工,分布在一线生产、后勤保障等岗位。”该气体生产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为帮助残疾员工快速适应,企业还配套“师徒结对”制度,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手把手带教。如今,该公司残疾员工已达15人,其中1人通过技能考核晋升为班组骨干,团队稳定性和工作效率远超预期。员工踏实肯干,政策红利又实在,如今企业不仅不排斥招残疾人,反而主动打听招聘渠道,就盼着多吸纳些优秀的残疾员工。

政策红利不仅让企业受益,更给残疾人带来就业底气。通川区西胜街22岁女孩李清,肢体四级残疾,毕业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她在校成绩优异、专业技能扎实,但因身体原因和缺乏工作经验,毕业求职屡屡受挫。通川区残联在应届残疾毕业生就业摸底中了解到她的困境后,主动对接,详细介绍“公益性岗位”政策,将其招聘为残疾人工作者。上岗前,区就业局组织专门岗前培训,区残联开展“一对一”业务指导,助她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平稳过渡。如今,李清感同身受地为残疾人服务,不仅熟练掌握业务技能,更深化了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增强了职业自信,收获了强烈的成就感与归属感。

为确保政策更好落地见效,达州市建立“政策宣讲—企业对接—补贴速办”闭环机制。2024年以来,全市联合180家企业提供涵盖制造、服务、零售等行业的岗位300余个,推动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1223人,以政策“温度”托起残疾人就业“稳度”。

技能提升链

从“单一培训”到“训聘衔接”

“通过培训掌握了面点制作基础知识,现在能直接和企业对接,希望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在2024年底达州举办的中式面点培训暨现场招聘活动上,残疾学员邱新念激动地说。活动现场,另一位肢体残疾学员当场与企业签下就业意向书——这场“培训+招聘”同步推进的活动,正是达州打通残疾人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生动缩影。

当天活动中,2家用人单位带来40余个面点制作、食品包装岗位,45名残疾人学员在完成培训后,直接与企业面对面沟通,实现“培训结束即求职”。近年来,达州市全面贯彻《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坚持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深化“量体裁衣”式服务,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送”创新就业模式,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后能迅速上岗,实现稳定就业。

“我们牵头搭建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平台,让学员在培训期间就能到企业实习,提前适应岗位环境。”市残联就业服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残联充分发挥助残社会组织孵化园平台优势,像“凤凰工坊”通过钩针编织、手工刺绣等技能培训,已培训残疾人及其家属500余人次,其中50余名残疾人通过手工制作实现灵活增收。去年,全市累计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32期,内容涵盖电子商务、手工制作、盲人按摩、家政服务等热门领域,培训残疾人4500余人次,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增收一户”。

此外,达州市代表队2023年参加四川省第六届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获团体二等奖,2023年举办达州市第二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2024年举办达州市残疾人乡村振兴创业大赛,持续为残疾人技能提升搭建平台。

为巩固培训效果,市残疾人就业服务部建立“回访—复训—提升”跟踪机制:对学员开展为期8个月的定期回访,实时了解就业情况;若学员认为技能不足,可免费参加进阶培训。“去年参加电商培训的学员李强,今年又报名了直播运营进阶班。现在他不仅自己开网店卖达州特产,还帮其他残疾人运营账号,月收入能到8000多元。”市残联工作人员介绍。

典型引领链

从“个人自强”到“群体共富”

“残疾人只是不便,不是不行。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不是合作社赚了多少钱,而是带着48名残疾人一起种水果增收,让大家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在宣汉县晓龙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里,负责人陈小龙向记者讲述创业故事时,眼里满是坚定。

1978年出生的陈小龙,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3级残疾,初中未毕业便外出务工。2008年,他在燃气公司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毅然返乡创业——投资30万元在海拔1000多米的峰城牙石村流转400亩土地,种植脆红李、蜂糖李。可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因技术不足、销路狭窄,他屡屡碰壁,甚至一度想放弃。

2020年,宣汉县残联开展残疾人创业摸底时,发现陈小龙有产业基础且有带动意愿,立即主动上门对接:帮他申请10万元创业补贴缓解资金压力;联系农业专家驻园指导,优化种植技术、改良品种;为果园争取“晓龙果甜”品牌培育支持,提升产品辨识度。

“最困难的时候是2022年,脆李丰收却滞销,我急得睡不着觉。残联工作人员得知后,不仅帮我对接电商平台和本地商超,还教我做直播带货。”陈小龙说,如今合作社已从单一脆李种植,发展为“脆李+车厘子”错季种植,配套采摘体验、果品销售、酒类生产、电子商务的多元格局,果园面积扩至600多亩,年效益达200余万元。

在陈小龙的带动下,不少残疾人实现“从无业到就业、从困难到增收”的转变。峰城镇寨扁村村民陈本华,在合作社务工3年,每月收入稳定,一年能存3万多元。“以前总担心自己残疾没人要,现在在‘水果哥’这儿干活,不仅能赚钱,还能学技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如今的陈小龙,不仅是当地有名的“水果哥”,还获评“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明星”,当选中国残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我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着更多残疾人一起富。”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达州,像陈小龙这样的残疾人创业典型还有很多。达川区的刘后浪,因强直性脊柱炎导致肢体残疾,通过自学和残联技术培训成为养殖能手,不仅实现自身脱贫致富,还带动周边村民年均收入从1000元增至2万元。

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达州市通过媒体报道等方式,广泛传播残疾人自强故事。市残联工作人员说,这些故事不仅让更多残疾人看到就业希望,也让更多企业了解残疾人的能力,主动加入助残就业队伍。

从就业援助到政策托底,从技能提升到长期帮扶,达州市用“四链融合”为残疾人就业搭建坚实平台。在这里,每个残疾人的努力都被看见,每个就业梦想都被尊重——他们或许面临身体不便,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或许经历过求职挫折,最终用双手赢得尊严与价值。

“残疾人就业不是‘任务’,而是‘责任’。我们不仅要帮他们找到工作,更要帮他们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市残联负责人表示。未来,达州市将继续完善残疾人就业体系,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岗位,让每一分努力都有回响,每一个梦想都能绽放。□文/图 记者 刘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23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113 蜀ICP备120138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