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资源输出地到产业集聚地的跨越 ——达州“十四五”工业园区蝶变记 版次:01  作者:  2025年10月11日

达州东部经开区一角。

“十四五”期间,达州紧扣“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核心目标,以全市“2+7”园区为载体,凭大项目筑基、靠产业链串珠、用科技创新破局,实现了从昔日资源输出地到如今产业集聚地的华丽蝶变,为全市工业“冲刺3000亿”注入核心动能。

大项目扎堆

筑牢发展“压舱石”

“项目是园区的生命线,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园区的大发展。”这是达州园区建设者们的共识。“十四五”期间,达州坚持“项目为王”,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形成“扎堆效应”。数据显示,五年间全市累计落地百亿级工业项目10个、50亿级项目8个、10亿级项目45个。这些项目如同一个个“动力源”,让昔日的荒坡田野崛起为川东北工业“新地标”,也让园区从“单一项目落地”逐步迈向“全产业链成型”。

在宣汉普光经开区,新材料项目的投产让当地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达州高新区,百亿级电子信息项目的落地,填补了区域高端制造领域的空白。“大项目不仅带来了投资,更带来了技术、人才和市场,为园区发展筑牢了‘压舱石’。”达州东部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链闭环

织就集群“生态圈”

如果说大项目是园区的“骨架”,那么产业链就是串联骨架的“血脉”。“十四五”期间,达州围绕“3+3+N”现代产业体系,以“链主企业”为牵引,全力补链条、强配套、建集群,推动园区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升级。

走进大竹县苎麻纺织产业园,“中国苎麻之乡”的资源优势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作为链主企业的四川亚缇纺织,建成了从苎麻脱胶、纺纱到织布的全流程生产线;在其周边,慕织纺织、恒达纺织等6家下游企业依次布局,形成“苎麻种植—初加工—纺纱—织布—服装”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我们实行产业链链长制,推动链主企业对标行业标准,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大竹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徐曦介绍道。

截至“十四五”末,达州“2+7”园区已形成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能源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轻纺服饰、农产品加工产业突破150亿元,产业链“生态圈”效应持续释放。

科技创新

破解竞争“核心密码”

在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中,科技创新是园区突围的“关键一招”。“十四五”期间,达州把科技创新作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通过搭建研发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宣汉正原微玻纤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卷卷超细玻璃纤维棉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作为达州市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该公司生产的超细玻璃纤维棉打破了国际垄断,而这背后的“科研引擎”,正是四川省微玻纤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前,超细玻璃纤维棉的生产技术被国外企业掌控,产品价格高、供货周期长。”该中心实验室科长朱世豪回忆,经过研发团队5年多的攻关,企业不仅掌握了国际先进生产技术,还开发出10余种新产品,其中航空用隔音隔热玻璃纤维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达州工业园区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28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6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2%提升至2.1%,科技创新正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精准定位

抢占特色“新赛道”

达州的园区发展,从不走“千篇一律”的路子。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精准锚定特色赛道,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达川区立足丘陵地形实际,将目光投向了农机产业。在达州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内,适配山地的小型智能耕机、山地收割机等产品不断下线。“我们不仅研发适合丘区的农机,还构建了‘研发—生产—推广’全链条体系。”达川产业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曹均志介绍,目前园区产品不仅受到达州本地农户的青睐,还销往川渝两地多个市州。下一步,园区计划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售后服务网络,力争成为川渝地区丘区农机装备的“研发高地、生产基地、推广中心”,助力更多丘区农户实现“轻松种、高效收”。

“从大项目加速落地,到产业链环环相扣;从科技创新突破突围,到精准定位抢抓赛道,达州园区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达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末,全市“2+7”园区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65.2%。未来,随着更多项目落地、更多链条完善、更多创新突破,达州工业园区必将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新篇章。

□文/图 记者 杨鹰 刘强 姚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23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113

蜀ICP备120138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