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铆钉厂长”何军元: 使命担当铸就钢铁荣光 版次:03  作者:  2025年10月11日

工作中的何军元。

从一线成长起来的炼钢厂厂长何军元,是达州钢铁搬迁升级这一关乎企业发展的关键转型阶段的中流砥柱。从2022年6月新厂主体工程开工,到2025年4月新厂正式揭牌,这几年间,他像一颗铆钉,牢牢“铆”在老厂与新厂之间,硬生生把一个个“硬骨头”啃成了“垫脚石”,成了大伙儿心里靠谱的“顶梁柱”。

双线扛责

守牢老厂“生命线”

筑牢新厂“奠基石”

达州钢铁的搬迁升级从来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从生产工艺到管理模式的“脱胎换骨”式变革。作为炼钢厂负责人,何军元刚接手任务时,就面临着“双厂作战”的巨大考验:老厂的炉子不能停,那是企业的“生命线”;新厂的项目建设任务要按时推进,那是企业未来的“希望田”。

“何厂长,老厂提钒装置的氧枪流量有点波动,您要不要去看看?”一天清晨,生产技术科的小李电话刚挂断,新厂施工队负责人的消息又弹了出来:“何厂长,连铸车间的环保设备图纸有点问题,供应商催着确认方案。”何军元捏了捏眉心,抓起安全帽就往外走:“告诉小李,我20分钟到现场;新厂那边别急,我下午过去,咱们到现场对着图纸捋一捋。”

这样的“连轴转”成了常态。他白天在新厂盯着施工进度,晚上赶回老厂查看生产数据,办公室的沙发成了他的“临时床”。“老厂是‘根据地’,安全生产一天也不能松;新厂是‘新战场’,技术革新一步也不能落。”他常对班子成员说,“咱们这代钢铁人,就得把‘守’和‘创’的责任都扛在肩上。”面对新厂连铸工艺优化、环保设备调试等“卡脖子”难题,何军元带着技术团队泡在车间。他主动联系同行业领先的兄弟单位请教,带领技术团队日夜试验,最终使新厂热态试车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为后续全面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雨冲锋

党员带头克难题

铁肩担当保工期

项目建设的三年,像是一场“打怪升级”,突发状况从未间断。2023年夏天,达州遭遇了一个多月的连绵阴雨,新厂因地处洼地,积水最深时没过膝盖,施工被迫停滞。

“何厂长,再这么泡下去,刚浇筑的地基要出问题。”施工队长急得声音发颤。何军元踩着没过小腿的泥水赶到现场,雨水顺着安全帽檐往下淌,他抹了把脸,当即拍板:“党员干部跟我来,咱们成立‘排洪突击队’。”

“工友们,雨再大也不能耽误工期。”他举起铁铲,率先跳进泥水里,“咱们挖一条临时排水渠,把水引到前面的低洼水坑,再用抽水泵往外排。”党员们纷纷跟上,铁铲、锄头碰撞着泥水,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连轴转,积水终于退去。看着浑身泥泞却眼里有光的团队,何军元笑着拍拍大家的肩膀:“你看,只要咱们拧成一股绳,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样的“硬仗”,三年里打了不少:设备运输遇上山路塌方,炼钢团队就动手搬开石块;高温天气有工人中暑,后勤团队第一时间送去防暑药品。面对困难,何军元笑着说:“现在是关键期,大家多盯一会儿,员工心里就多一分底。”

匠心赋能

革新工艺强根基

培育人才铸新魂

作为一线出身的管理者,在何军元看来,新厂的“硬实力”固然重要,但“软实力”——团队与人才,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工艺是骨,人才是魂。”他常对员工说,“新厂建好了,要是没人能熟练玩转这些新设备,那不等于白建?”新厂建设尾期,他推动实施多项技术革新:连铸车间采用数码机器人喷码机,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转炉车间实施自动化改造,有效缩短了冶炼周期。同时,他推行“师带徒”培养机制,组织技术比武和创新提案活动,鼓励员工提升技能、建言献策。在他的带领下,炼钢厂形成了强大凝聚力,为新厂顺利试车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2025年4月1日,达州钢铁新厂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搬迁升级项目圆满完成。数据显示,建成的新厂实现了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环保设施的全面升级。

如今,何军元依旧每天在车间里转,手机里存着新厂的“问题清单”:“连铸坯合格率要达到≥99.90%”“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100%”……他常对团队说:“咱们钢铁人,就得有股‘千锤百炼终成钢’的韧劲。要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使劲,把达州钢铁打造成四川工业的‘新名片’。”

阳光下,何军元的身影在厂房间穿梭,像一块烧红的钢坯,在时代的熔炉里,继续淬炼着属于钢铁人的担当与荣光。

□文/图 通讯员 刘植松 秦雪梅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23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113

蜀ICP备120138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