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深耕讲台铸师魂 甘为人梯映初心 ——记四川省渠县中学教师雷建交 版次:02  作者:  2025年10月10日

正在上课的雷建交。

在渠县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扎根讲台32年,从偏远的乡村小学到县里的重点中学,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叫雷建交,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他用日复一日的付出,成为学生和同事口中“不平凡”的雷老师。

扎根乡村:

那段“什么都干”的岁月

1993年,从渠县师范学校毕业的雷建交,背着行囊来到了渠县临巴镇第六小学。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的还要艰苦:教学资源匮乏,校舍简陋。但这并没有吓退这个年轻人,反而坚定了他要为农村孩子“闯出一条路”的决心。

那时候,他什么课都教,语文、地理、历史……白天上课,晚上还得刻写蜡纸、油印试卷。钢针笔常常磨破手指,油墨把手染得黑乎乎的。教室漏雨,他就找来塑料薄膜遮上;看到学生家里劳动力不足,他课后就去帮忙干农活、平路基、挑井水、背煤炭。“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哪里需要,就去帮一把。”雷建交回忆道。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一种托举,一种示范,是要去唤醒孩子们心中的潜能。”十年的乡村教师生涯,他的班上走出数十名考入中专、中师和重点高中的学生。2001年,他被评为“渠县优秀教师”。面对荣誉,他的回答很实在:“乡村教育需要的不是挂在胸前的勋章,而是能踏实苦干、甘于奉献的人。”

走进城市:

让语文课“活”起来

2003年,通过考试,雷建交调入渠县中学。环境变了,但他对教学创新的追求没变。他的语文课,从不照本宣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们感受到文字的温度和力量。

讲《陈情表》,他让孩子们亲手写一封家书,体会其中的孝道亲情;学《离骚》,他带着学生到江边朗诵,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教《包身工》,他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在表演中理解历史的沉重。他的课堂,常常充满了思考和讨论的声音。

在班级管理上,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土办法”,他称之为“三气”:做人要大气,治身要有才气,处世要重人气。他希望通过这些朴素的道理,帮助孩子们塑造健全的人格。2024年,他指导的学生在《强国复兴·奋斗有我》征文比赛中获得达州市一等奖。在他看来,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以文化人”,就是把做人的道理,春风化雨般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薪火相传:

甘为人梯的“老班主任”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雷建交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他特别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把多年经验无私分享给他们。他提出青年教师成长“三影”阶段:“如影随形”地跟着学,“若隐若现”地开始独立探索,“无影无踪”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他的帮助下,先后有20多名青年教师在省市县的赛课中获奖。

他还积极参与送教下乡活动,走进更多学校分享经验。32年来,他始终保持着“晨六晚十”的作息规律,清晨陪学生早读,夜晚整理教学笔记,这几乎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初心不改:

学生的未来是教育的终点

从青丝到白发,32年倏忽而过。对于教育的真谛,雷建交说:“学生的今天,是我们教师工作的起点;学生的未来,才是我们教育事业追求的终点。这场教育的长跑,始于一份初心,伴于对学生的热爱,终于对这份职业的执着。”

雷建交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在平凡岗位上的尽心尽责。但在学生们心中,他递来的一本好书,一次耐心的谈心,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如同点亮他们前行道路的烛光。这,或许就是一位普通教师所能绽放的,最温暖、最持久的光芒。(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杨航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23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113

蜀ICP备120138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