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于单调色域中烙出万物丰盈 ——记美术老师刘诗燕和她的烙画课堂 版次:03  作者:  2025年10月10日

刘诗燕指导学生作画。

刘诗燕和学生的烙画作品。

在开江县实验小学一间挂满烙画作品的教室里,几名五年级的学生正低头专注着手里的烙笔。电烙铁在木板上徐徐移动,留下深浅不一的褐色痕迹。一旁,美术教师刘诗燕轻声指导,不时俯身示范。2017年,她把烙画这项中国传统艺术带进了这所县城小学,使之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下定决心把烙画带进课堂

2017年,开江县实验小学响应全市“手工坊”建设号召,作为学校美术组组长,刘诗燕选择推广烙画——这门她学生时代就非常喜爱的传统艺术。

然而,当时达州还没有专门教授烙画的老师,也缺乏现成教材,没有同行可交流,刘诗燕全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参考其他地区经验,为孩子们编写校本教材,设计出阶梯式课程体系,甚至自费购买和改造烙笔工具。

画烙画,首先要过“工具关”。烙画是一种用热烙铁在竹木、绢帛等材料上熨出烙痕作画的传统技艺,作画时,烙铁温度最高可达500摄氏度。“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安全性和工具的轻便性是重中之重。经过三次设备迭代,刘诗燕终于找到了适合儿童的烙铁。“烙铁和手指甲间加了隔热板,手柄增设了海绵,重量也很轻。”刘诗燕说,目前,这门课仅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放。

是烙画课也是“耐心课”

“就把烙铁当成画笔。”刘诗燕常常这样告诉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从最基础的线条学起,逐步进阶到图案、花卉、动物,最后才是人物和风景题材。

但熟练掌握烙画技巧并不容易。烙画创作需要作画者通过控制烙铁的力度、速度和温度来表现画面的明暗、层次与质感。“这有点像画素描,但更考验耐心,时间也要更长。”学习烙画一年的学生伍萌说,完成一幅A4纸大小(8开)、线条简单的烙画,如大面积涂色的熊猫,往往需要一到两节课,而同等大小的风景画则需要一周以上。

“创作就像翻山越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大人,也会有耐心耗尽、精疲力竭的时候,更何况天性活泼的孩子。”刘诗燕介绍,学校每周开设四节烙画课,但每名学生一学期最多完成六幅作品。“小学生能坐得住这么久,很不容易。”刘诗燕表示,在今天这个注意力极易分散的时代,能让孩子静下心来专注一件事,显得尤为珍贵。

在烙画中收获成就感

也正因为耗时较长,烙画这门艺术“劝退”了不少学生,最终留下的,往往是对其怀有浓厚兴趣的孩子。五年级的唐梦娇和刘安是班上的“老学员”,她们从四年级开始学烙画,如今已能独立完成构图复杂、色调层次丰富的作品。

“我特别喜欢上这节课,有时候星期五不上课,还会很失望。”唐梦娇笑着说。问她为什么喜欢,她想了想说:“画完很有成就感,还想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创作。”这些学生中,有的会自购工具在家练习,有的会在生活中、阅读时收集创作素材,想着“我也可以试试把它画出来”。

“你看,这是伍萌画的《小桥流水》。”采访尾声,刘诗燕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学生伍萌的作品《小桥流水》。那是一幅四开大小的烙画。作品构图饱满、层次分明,尤其是树叶和房屋的处理,几乎看不出是出自小学生之手。“但水中倒影处理得不太好。”刘诗燕中肯地评价,“她当时在学校没画完,是偷偷带回家完成的,花了一周时间。”刘诗燕语气中满是骄傲,“她妈妈说,她是真的喜欢。”

于单调色域中烙出万物丰盈

烙画是一门沉默的艺术——没有油彩的绚烂,也不见水墨的淋漓,只有随着温度高低逐渐显现的褐色调。尽管色彩单一,却层次万千。八年来,刘诗燕用耐心与热忱,引领孩子们在这看似单调的色域中,读出万物丰盈、世界广阔。

对于刘诗燕来说,烙画从来不只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与情感的承载。这些年,她带着学生在画里走过开江的荷塘稻田,穿梭于开江的老街巷陌与小桥流水,游历家乡的往昔与现在,将一份份鲜活的家乡记忆,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童年。

“有些是因参展或比赛而创作的,比如为庆祝建党百年,我们创作了开江红色故事系列、‘中国梦’系列作品,冬奥时还烙过冰墩墩……”这些作品不仅装点了校园,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县艺术节,屡获好评。

尽管烙画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中仍相对冷门,甚至寄出去的作品时常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但刘诗燕觉得,“只要孩子们能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东西,感受到美,就足够了。”

“传承是一种甜蜜的责任”

刚开课时,报名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而如今,却需要控制人数,由各班美术老师进行推荐,总人数不超过40名学生。

2021年,凭借烙画这一特色课程,开江县实验小学被评为四川省第三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烙画)”,全省仅有两所学校获此殊荣。“收到牌匾的那一刻,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想,这是一种甜蜜的责任。”刘诗燕说。

荣誉背后,是刘诗燕八年如一日的坚持。今年49岁的她,还有6年退休,而她最放心不下的,是这门课的传承。虽然已有年轻老师表示感兴趣,但烙画教学对耐心和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她曾申请过相关的教研课题,但因“缺乏前期研究基础”而未获通过,但她并不气馁:“没关系,我就自己做,一步一步来。”

中午11点50分,窗外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收拾画具陆续离开。刘诗燕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看他们远去。她知道,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未来不会成为画家,但他们在这间教室里学会的专注、耐心与美感,将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生长。“哪怕他们将来不再画画,这些能力也会让他们一生受益。”

□文/图 记者 文莉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23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113

蜀ICP备120138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