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之音
□旷琪
他怀抱古琴,走进高三(四)班的教室。
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埋头刷题,无人察觉他的到来。
他跨上讲台,将,琴置于讲桌上。随后低头,抬起右臂,食指向外轻挑琴弦,左臂随即起,指尖按揉弦上,一时间,琴声如山涧清泉,空灵流淌。
学生们停下手中的笔,纷纷抬起头,目光齐聚讲台。
琴声时而如春雨,缠缠绵绵;时而如冬雪,簌簌洒洒。
只听得琴弦震颤,曲调陡变。如惊涛拍岸,激起千层浪,又如千军万马,狂奔疾驰。
突然,“嘭!”一阵沉闷声响,琴音戛然而止。
一片惋惜声从讲台下传来。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从学生们的脸上一一扫过。
“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他稍作停顿,问道。
“琴弦断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还有呢?”他继续追问。
“嘭!”有学生夸张地模仿琴弦断裂的声音。
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他微微一笑,点头道,“看来这‘嘭!’声,比刚才的琴声更具有吸引力。”学生们又是一阵大笑。
他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弦断之前,你听到了什么?”
“悠扬婉转的琴声。”
“有一种让人心神宁静的感觉。”
“仿佛走进大自然,听出了美感……”
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室里一片生机。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他满意地点点头,再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弦,因何而断?
喧腾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
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很快,学生们陆陆续续举起了手……
看着一张张青春的脸庞,他的眼眶湿润了。是啊!如果早一点,松一松那根紧绷的弦,岚岚……就能参加当年的高考了。
躲在树后的父亲
□王娇
周一放学,幼儿园大门对面的银杏树后,躲着一个戴着鸭舌帽的男人,他探出半个脑袋目不转睛地盯着校门,保安像防贼似的盘问过他两次,都被他带着哭腔的哀求打动而不了了之。
周二放学,树后的鸭舌帽再次进入我的视线,当那位身着职业装的女性从面前经过时,他下意识地低下头,蹲下身子,拉了拉帽檐,生怕被她发现。不一会儿,女人领着一个身穿蓝色恐龙外套的男孩朝外走来,他眼睛直得发亮,嘴唇一开一合地唤着“小豪”这个名字。
周三放学,我发现斜靠在树后的鸭舌帽脸色苍白、喘着粗气、咳嗽不已,便问:“你怎么了?需要打120吗?”他摆摆手说:“不用,肺癌晚期。二婚妻子把家里的钱卷跑了,没几天活头了,就想听孩子叫一声爸爸……”
周四放学,小豪戴着小红花蹦跳着跑出校门。鸭舌帽一个箭步冲到小豪面前,膝盖跪地对孩子说:“小豪,我是爸爸。”女人一把搂过孩子:“宝贝,爸爸早就死了,他不是你爸爸。”说完转身离开。他跪在满地银杏叶上,发出一声绝望的哀嚎。
周五放学,我来到银杏树前,再没见到鸭舌帽的影子,只见地上有用银杏叶拼成的小恐龙图案,跟小豪衣服上的一模一样。后来,幼儿园在重新漆栅栏时,在树洞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对穿着婚纱的年轻夫妻,正举着婴儿的小手向镜头挥舞……照片背面有新墨覆盖旧痕:“对不起”“要幸福”!
痛
□杨华平
半山有八户人家都搬进了村里的安置房,唯独王妈一家没搬。眼看雨季将至,时不待人,便上山找她。
在小院门口,遇见了她,没等我开口,她却先发制人。
你们说山要垮,哪有缝?这房子是我儿的,你们说他死了,是不是想骗房子?滚!
她儿子是木匠,修村办公室时,脚掌被钉子扎了,感染破伤风走了。不久,她就患了间歇性精神病疯了。
半夜,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我立即腰挂电瓶,头戴矿帽,穿上雨衣,拧亮头灯就钻进密织的雨林。
爬上半山,亮光所及,场面恐怖。王妈家的房子被泥石流摧毁了。
我呼喊着王妈,回应的,是风雨和山洪的咆哮。
我绝望地站在那里,一会儿,风停了,雨也停了。忽然听见几声咳嗽,我绕过泥潭沙砾,循声找去,在不远的石谷子上,找到了王妈。
好哇!你是安全的。
你走后,我一直没有回屋。下雨时,我就跑来这,这里高,地也硬。我惊讶并庆幸,她正常了。她的衣服全湿了,说话牙咯得直响,我连忙脱下雨衣给她穿上。这时,民兵连长也带着几个民兵赶来,我叫他马上想办法给王妈找件干衣服换上,然后送她去镇医院看病。
我第二天早上去医院时,王妈半躺在病床上。
你的脚咋了,一瘸一拐的?她问我。
昨天晚上踩到了钉子。
她一怔,然后说,你来这里干啥?快去找医生。
我不放心嘛,先来看你。
我刚走到门口,就听到咚咚声响,回头一看,她在捶自己的胸膛。
你咋了?
书记,我在打钉子,它害了我儿子,又来害你。你要打破伤风针哟。
我的泪水顿时喷涌而出。
朋友圈密码
□潘郭华
身着一袭旗袍,架好手机支架,右手执笔,左手摁纸,侧颜微笑,“咔嚓”一声,一张手执毛笔书写的自拍照就拍好了。配上文案“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则墨香氤氲的微信朋友圈便应运而生。
看着冯莹的朋友圈,同事们纷纷点赞。直夸冯莹才情了得:“莹子竟然有这爱好”“原来莹子挺文雅的”……只有老李手握一幅字画默默地离开了办公室。
点燃新买来的线香,用天青色的茶具泡上新买的茶叶,随着一声“咔嚓”,冯莹的新朋友圈又诞生了:“焚香品茗,人间值得。”
冯莹的朋友圈迎来了一阵阵羡慕。“听说局长还给她点赞呢”“她的茶具和局长的好像也”……只有老李啜了一口茶,静静地注视着冯莹朋友圈里那款与自己新入的同款茶具。
冯莹有些日子没有更新朋友圈了,平日里书卷味儿打扮的她也渐渐爱上了运动风。几个同事闲聊起来:“看来年轻人的爱好都是三分钟热情啊。”这时,老李开口了,小声嘀咕了一句:“小冯啊,最近爱上运动了。”大家都对老李的话不以为意:“老李头懂个啥。”
健身房里,穿着瑜伽服的冯莹凹着造型,随着一声“咔嚓”,新的朋友圈又诞生了——“生命在于运动”。看着冯莹新的朋友圈,大家不禁惊讶地看向老李。老李右手搓着两个乒乓球,默默不语地望向办公室门口,仿佛在等待什么。
“转告大家一件事儿,咱们新来的局长说,他肯定大家的兢兢业业,但让大家别整天待在办公室,要多出去运动。”秘书说完,分别示意老李和冯莹出去,并告诉他们,新局长周六会在体育馆打乒乓球,周日会去爬山。
那巷·那人·那米线
□谭蕾
老街箭亭子细长蜿蜒,街角“达县米线”的招牌早已褪成灰白。姨爹每日五更起身,以深井清水煮米线,片刻便软透匀净如玉带。那米线筋骨分明,久泡不烂,是时光中无声的尊严。
我从小在米线馆的蒸汽里长大。姨爹揉面如春风拂柳,韧劲尽织入米线的肌理。食客的吸溜声如溪流淌过耳畔,舌尖记住那弹牙触感与清亮汤味,缠住了我的童年。
20世纪90年代的风吹过老街,推土机轰鸣着逼近。拆迁告示贴在店门时,姨爹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一句:“老根儿在这,汤锅就不能挪地方。”姨爹拿出所有积蓄,又借遍亲朋,硬是盘下了这间即将被推倒的老屋。新生的店铺依旧叫“达县米线”,姨爹在灶台前挂起一方小小木牌,亲手刻上“三不”家训:汤不浊、线不断、心不散。牌匾悬在墙上,字迹朴拙如誓言。姨爹每日依旧五更起身,那口汤锅仍旧是店里的心脏。他站在灶前,脊梁挺直如同熬汤的骨棒,汗水滴入滚沸的清汤里,竟不留一丝浑浊的痕迹——他熬煮的不仅是米线,更是人心深处那条不沉不散的根脉。
如今,“达县米线”已成为达川的美食名片。表姐直播汤锅与姨爹沟壑的手,讲解汤清线韧的奥秘。“汤要清,心要明,根要深,线才不断。”姨爹眯眼望着点赞和涌来的陌生面孔,抚过温润的灶缘,掀开锅盖。汤面如镜,他捞起莹白的米线——千滚不烂,身骨清健。
青花碗盛线浇汤,撒翠绿的葱花。热气氤氲,模糊了“三不”木牌与时光边界。姨爹将碗轻放在镜头前,那其中是百年未浊的澄澈,千煮未折的柔韧。水汽里,百年柔韧正无声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