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相 依 版次:07  作者:  2025年10月14日

秋风一起,校园里的花便隐匿了踪迹。几株金桂不急不躁,与一树麻雀拉着家常,要品花香,还得等到白露之后。

给学生发完新书,抬眼瞥见校门口的蜡梅树梢顶着两朵黄色的小花在风中摇曳,一副娇憨模样,不由得心生欢喜。下课铃一响就跑过去,把那小惊喜留在手机里。

那花自然不是蜡梅。去年夏天,那株蜡梅就已显出病态——身体佝偻,老皮龟裂,叶片卷曲,树脚堆着厚厚的红色粉末,早已没了开花的力气。再说,眼下也不是蜡梅花开的时令。把花扎在蜡梅树顶的,其实是一株攀缘而上的丝瓜藤蔓。

丝瓜是我们那儿常见的蔬菜,家家户户都种。每年春分前后,在田边地角播下种子,浇些粪水,没几天就能看见白嫩的芽尖破土而出。待幼苗长到尺余,再搭起一人多高的竹架,藤蔓就会顺着竹架攀缘而上。用不了多久,巴掌大的瓜叶便铺满竹架,青嫩的丝瓜从叶间垂下,一天天长大变长。大人站在丝瓜架下,一伸手即可采摘下来。小孩子够不着,只能将背篓倒扣垫在脚下,或者把镰刀绑在长木棍上,仰着头小心翼翼地钩,生怕弄断了瓜藤。

在我的印象里,丝瓜的藤蔓似乎总是随遇而安。给它搭上竹架,它就顺势攀爬,即便架子歪斜扭曲,它也一路相伴,从不退却;若是无架可倚,则匍匐于地,在杂草乱石间蔓延出浓浓绿意;若是遇上参天大树,它也能盘跃而上,直攀云霄,把果实高高挂在树巅。

我眼前的这一株丝瓜是门卫老姜在春天种下的。那天傍晚,老姜剪去蜡梅的枯枝,喷洒完杀虫剂,弯着腰抚着蜡梅佝偻的树干,叹息一声说:“我给你找个伴儿吧。”然后从家里拿来丝瓜种子,扒开蜡梅脚边的土块,安放好种子,再将土块捏碎,均匀地撒在上面,抚平,浇半瓢淘米水。种子很快就生根发芽,嫩绿的茎像刚出生的婴儿,在蜡梅身旁探头探脑,没几天就找到了依靠,贴着蜡梅树干向上攀爬。

或许是杀虫剂起了作用,又或许是因了这丝瓜的陪伴,蜡梅一下子添了几分生气。原本卷曲的梅叶间冒出了几点新绿;龟裂干瘪的老皮,也被藤蔓的绿意衬得润泽了些。丝瓜长得极快,不过月余,巴掌大的叶片就铺满了树干。风一吹,绿影闪烁,蜡梅的腰身竟也挺拔了不少。

每次看见老姜身着整洁的保安服,半蹲在蜡梅树下给丝瓜浇水,跟蜡梅絮叨,我就会想起三年前请他来学校做门卫的那个黄昏。

那时,他五十八岁,刚把一对儿女拉扯成人,自己一个人住在街角那间老旧的平房里。他对穿着总是不太讲究,长袜套着拖鞋,棉袄配着短裤,好像要把一年四季都穿在身上。不管农闲还是农忙,他总爱去这家瞅瞅,那家望望,只要看到有人玩纸牌、打麻将,便再也挪不开脚步,他的庄稼自然也就长得马马虎虎。我去敲他的门时,他正蹲在田角,守着一田半青不黄的稻谷,像一束毫无生气的稻草。我说明来意,他抬头打量着我,迟疑了片刻,忽然说:“我这田稻子……”他搓搓手,站起身,似乎下了好大的决心才将烟头往地上一扔,“我得先问问我儿子。”

其实,让老姜来做门卫,正是他儿子的主意。前任门卫辞职后,我在朋友圈转发了招聘启事,他儿子一见到消息就给我打电话。他的原话是:“我不想他活得这么累……当了门卫,至少还能穿身干净衣服。”

我明白他的话外之意,就是不希望老姜一直那样颓废。

正如他儿子所料,老姜一进学校便像换了个人。他把门卫室收拾得整洁明净,还在窗台摆上了几盆多肉。上班下班他都穿着笔挺的保安服,见到学生就笑着问好,放学时总要叮嘱注意安全。他还从网上买回小铲子和大铁剪,定期为花坛除草,替草木修枝,给花草浇水。

如今的老姜,眼里一下子有了光。闲时再也不去街上凑打牌的热闹,常常搬一张凳子,端坐于门卫室前,看学生在操场上奔跑嬉戏,偶尔还捧着一张报纸或一本书,嘴角挂着不易觉察的笑。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亲切地叫他姜老师。

目睹老姜的变化,再看那株与瓜蔓相互依偎、重焕生机的蜡梅,我心中豁然。原来,人和瓜蔓一样,若是一直守着一田稻子,一不小心就会被稻浪淹没;如若与一株树相依,日久便能长出树的轮廓。

□雁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23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113

蜀ICP备120138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