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根“正”叶茂 绽育繁花 ——写在达川区实验小学办学120周年之际 版次:08  作者:  2025年10月31日

达川区实验小学。

□侯俊杰

1905年,乡绅杨作舟心里装着“办一所学校,让这一方变得文明”的想法,从31名孩子起步,在达县南外(今达川区主城)一条叫“草街子”的小街上,办起了四年制的“蒙养学堂”——这就是达川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达川实小”)的前身。

120年里,学校先后改了13次名字,搬了6次家。从一开始教孩子们读《三字经》《千字文》,培养每个人善良的本性;到1933年参与巴渠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树立理想信念;再到抗战时期,师生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而努力——达川实小一直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跟着时代变化不断前行,始终把“培养国家的栋梁、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作为办学初心,一步步走过了漫长的育人之路。

如今的达川实小,沿着“蒙以养正、格物致知”的办学理念,朝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前进,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学校以“打好基础、养正品格、赋能成长”为文化核心,努力打造“风清气正、德厚心正、品端志正、学高业正、法明行正”的“五正”党建文化,在课程融合、特色创建、育人机制等方面,谱写了和时代同步的教育新篇章。

国家课程融合:

用课程思政养出“正能量”

从2016年开始,达川实小就把党建工作当成学校创新发展的动力,打造了和校园文化相契合的“五正”党建品牌。

为了让党建成果真正帮助孩子们成长,2017年起,学校开始探索课程思政的新做法,形成了适合小学生的实践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要载体,严格按照教材和标准教学,让老师、课程、教学过程相互配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并总结出“老师就是课程资源、学科主题连成片、教书和做人一起抓”的三个方法。

老师在使用国家教材时,除了挖掘课本里的德育内容,还把“学习知识”和“明白道理”结合起来,让课程和品格培养相互转化。比如,语文课学《狼牙山五壮士》时,组织大家讨论“爱国”;数学课用“渠江治理”的相关数据,讲什么是“责任”;科学课做“红船模型”时,给孩子们讲革命先辈的初心故事。这些做法帮孩子们树立起了理想信念,培养了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不仅推进大单元主题教学,还打破学科界限,开展“大主题”教学和跨学科学习,让孩子们学得更有乐趣,并全面发展。比如,《家乡美食》学习项目中,学校按年级分成6个小组,完成“家乡美食地标地图”的绘制——语文老师教大家写解说词,美术老师设计地图版面,思政老师查美食的历史,该项目不仅实现了育人,还在川渝后勤工作现场会上展示;高年级开展《论语》学习,围绕“怎么用情景剧演‘孝悌’”,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曾子杀猪》等剧目,在区级表演中得到好评。这些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课本的育人范围更广,孩子们学得更投入,也加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学校利用课堂评价引导孩子成长,把“教书结合做人”落实到每一节课的细节里,总结出了用“正心卡”贯穿的“三环节五要素”课堂结构,即课前用“正心卡”明确要培养的品格目标,课中设置情景任务让孩子参与,课后用“成长树”贴纸记录进步。“正心卡”不仅让孩子们快速集中注意力,还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养正”特色创建:

师生的正能量校园生活

达川实小一直把“养正”当成学校的文化基因,并作为特色教育来打造,明确了新时代“正”的内涵:理想信念要正(志正)、道德品格要正(德正)、兴趣情操要正(趣正)、言语行为要正(行正)。学校把校园生活变成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通过红色环境、红色基因、节庆仪式、日常分享、公益体验等课程,让师生每天都能感受到正能量。

红色文化环境:让理想信念“看得见”。学校用党建基金打造红色校园环境,正对校门的小花园里,红底白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标尤其醒目;综合楼旁,依次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学校“五正”文化;综合楼墙上,写有硕大的红色字样“党旗红、教育兴”……师生一进校门,就能受到红色文化的浸润。

赓续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学得到”。学校开设了“午间一刻钟·红色家书”栏目,每周精选革命先烈、时代楷模的家书,让学生朗读、分享感受、写心得;还配套开展“家书里的信仰”主题班会、红色家书展览,让崇高的理想变得可感可触。学校还组织“红领巾心向党”系列活动,利用达州的红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低年级学生寻访身边敬业的劳动者、志愿者,感受平凡人的奉献;邀请老红军、科学家、劳模进校园,听他们向高年级学生讲奋斗的故事;鼓励家长带着孩子在节假日开展红色研学,把党课开到革命纪念场馆……这些活动让师生真正理解红色文化,学习革命精神。

节庆仪式文化:让爱国情怀“慢慢长”。学校把节庆活动变成课程,加强仪式感教育——“国旗下的誓言”流程规范,让学生感受到庄重感和使命感;“我与祖国共成长”活动中,结合建国、建党、建队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征文、演讲、情景剧等沉浸式体验;“校史中的家国课”里,培训“小小校史讲解员”,让他们讲述杰出校友报效国家的故事……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人民的真挚情感。

日常愉悦分享:让快乐“时时有”。学校把乐观当成一种重要的品格,常态化开展“找笑脸·传温暖”活动,让分享快乐成为日常。学生用专门设计的“微笑采集卡”,通过写文字、画画或拍照的方式,记录下同学互助、老师鼓励、社区服务中的温暖瞬间,定期在班级“笑脸墙”、校园广播站、公众号上展示……通过这些平台,传递阳光正能量,让师生的正向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公益活动体验:让公益“必有我”。学校打通校园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公益实践,培养社会担当。“环保驿站”公益活动由各班轮流负责,赚来的钱积攒成“绿色基金”,学校今年把一学期积累的“绿色基金”捐给了遭受洪灾的贵州榕江,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和公益;在第七届“互联网辟谣”活动中,学生创作宣传作品《小侦探》,通过“可知谁在镜头后”等直观表达,传递“不轻信、多求证”的理念,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参与这些公益活动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爱心和社会公德的过程。

协同机制建设:

有素养的人培养有素养的孩子

达川实小深入探索育人方法,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统一起来,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又搭建家校协同的桥梁,用“正”的理念凝聚共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沟通方面,学校除了每学期常规开展的家长会外,还按年级、班级设定家庭教育主题,创新推出“幸福实小和您有约”定制式家长会;倡导老师和每个家庭“一对一”深度沟通,通过家访或线上方式,家长满意度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

在“家长学校”建设上,学校开辟“家风家训长廊”,开展“我的家训故事”演讲比赛,征集优秀家训,邀请家长参与,激发大家创建好家训的热情;2018年,升级家校共育体系,成立覆盖3000多个家庭的“家长学校”,提出“家庭和睦孩子才能成人,家长正直孩子才能成才”理念,明确“家长不护短、学校不偏袒”的共育原则。学校还邀请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指导师,制定“家长学校”的课程和管理办法,通过线下授课、线上讲座等方式开展教学;党员教师荣登中组部“共产党员网”的微党课《一声承诺,一生坚守》、学生创作的获四川省校园影视一等奖的廉洁影视作品《桃李清风歌正气》,也都作为“家长学校”的学习内容,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达川实小通过搭建家校协同的机制,凝聚起高素养的教育力量,真正实现了“让有素养的人,培养出有素养的孩子”。(作者系达川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23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113

蜀ICP备12013898号-3